还原历史真相 重新认识大同

 主讲人:曹杰

    大同号称煤都,我曾在煤矿工作,便以此为荣,写过不少赞颂文章。后调市内,开始研究北魏的都城平城。翻翻那段历史,发现史家对这个少数民族和平城有许多贬损,比如说鲜卑人野蛮、血腥,平城是一座荒漠城市等。可史籍中又明确记载平城有宫城、京城、郭城三城,宫城京城城墙周回20里,郭城周回32里。且是依中轴线建设左右对称的城市,其中寺庙百所,又有壮观的云冈石窟,还有利国利民均田制的记载。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于是我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目的,一路研究探讨下去。写了《冯太后与孝文帝》、《北魏冯太后》,《冯太后的历史功绩》专着,和一些有关北魏和平城的短文。前年开始又写了《北魏平城史话》以还原历史。平城是大同的前身,为大同留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大同。那么北魏平城有何特点,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主讲人简介

    曹杰 笔名陆桑, 男,1935出生, 汉族,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山西阳高人,1957年毕业于大同煤校。

    历任大同煤矿技术员、党委宣传干事,山西日报社记者,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文联主席,山西省文联代表大会第五届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着有短篇小说集《跃虎山下》、《小矿工的控诉》、《矿山纪事》、《鸳鸯锁》,报告文学集《煤都的春天》、《煤海怒涛》,长篇小说《北魏冯太后》等。

    作品曾获中国作协和全国煤炭优秀文学奖、山西赵树理文学奖。

    世界级的大都市

    鲜卑是个很古老的民族,虽然刻木结绳没有文字,志向却十分远大。建立北魏后定都平城,扫除了十六国残余势力,领土占有大半个中国,与刘宋王朝南北对峙。他们不只自称是炎黄之后,还与南方刘宋争着正统王朝的地位和名号。因此他们尊儒崇孔,推行礼制。在平城建设中,便以儒家中正、昭穆、尊卑、孝道等礼制思想为主导,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各类建筑左右对称。宫城象征天上北斗,最为尊贵,建于平城正北,即今天火车站一带,不与民居混为一起。城墙周回20里,开四个门,并以太极殿为中心,东西各建两列宫殿左右对称。其雄伟壮观,史称“殚土木之工,穷造型之妙”。京城建于宫城之南,城墙周回20里,开十二个门,东西南北各有三条大道三三相重,在城内构成相互对称的九衢16坊,即九个十字路口,16个民居坊里。其间建筑史称“歌台舞榭,月殿云堂”。京城之外又建郭城,城墙周回32里,每边8 里,东墙在御河东岸,即今御河东路一线;西墙位于齿轮厂322医院一线;南墙位于永泰公园东西一线,北墙在玄东门东西一线,与宫城南墙重合。整个平城环城城墙近50 里,之外还有庞大的苑林、京畿和郊佃。

    宫城与京城之间,中轴线左建祖庙,右建社稷坛,所谓左祖右社;郭城南门之外,中轴线左建明堂,右建圆丘左右对称。全城规划建筑极其规整,人口百余万。这就说明,平城建设体现儒家礼制思想,不只开了城市依中轴线建设 的先河,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历史的里程碑;其规模之大,人口之多,超过了汉晋的长安和洛阳,也超过了西方古罗马的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可称是一座世界级的都市。加上道武、明元、太武三帝战争中掳回大量的手工匠工,和密布于京城郭城之间的各类作坊,手工业生产十分发达。交通西接张掖与丝绸之路连通,东通海路连接高丽日本,驼队马帮行商往来不断,又是一座商业都会。

    佛教发展的圣地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其教义有不拜君王不拜父母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格格不入。尽管汉明帝很重视,信佛的人却不多。但佛教大慈大悲以救苦救难为宗旨,到十六国之乱,民众痛苦不堪寻求保佑,信佛的人也就多起来。道武帝建国后崇敬中原文化,每次战争他都令其将士保护寺庙和僧尼,还不断地拜访高僧。有一次他拜访高僧法果,法果便给他跪下。他说佛教不拜皇帝,你怎么给我跪下。法果说能弘道者即佛,我不是拜皇帝而是拜佛。道武帝受到启发,佛即帝,帝即佛,岂不更受民众的拥护?于是他尊佛教为国教,封法果为道人统,全面主管佛教事务,大兴寺庙。并为其划拨土地,免除僧尼役赋,令其大力发展寺庙经济。

    可他的皇孙太武帝即位后,他要统一黄河流域,不断对外进行战争。一些百姓逃避役赋,却进庙当了和尚。因此仗越打越大,兵员越来越少,国库财力拮据。他对佛教十分反感,便弃佛从道,自称帮平真君。在镇压陕西盖吴起义时,看到义军中有不少僧人,回师长安,又发现一庙藏有大量武器财宝,及和尚与妇女淫乱行为。他借机便灭佛,敕令所有寺庙尽皆焚毁,僧尼不论长幼悉数坑杀。他儿子景穆太子却反对,导致父子对立,朝中大乱,太监 宗爱作祟,父子双双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太武帝之孙文成帝即位后,朝野上下一片复佛声。他便为高僧师贤等五人落发,赐袈裟,封师贤为沙门统,宣布复佛,并让其造“如令帝身的佛像”。那知像成后,有两枚黑色石子与文成帝颔下和右足面的黑痣相对应。这事轰动了朝野,所谓纯诚所感佛祖显灵,正应了法果佛即帝,帝即佛,佛帝合一的说法。之后他又今华严寺前身五级大寺,为其太祖以下五帝造铜像,身高一丈六尺,用25万斤。师贤去世,他命高僧昙曜在云冈为其太祖以下五帝造石像,像高十余米,号称昙曜五窟。崇佛已是北魏王朝的一件大事,文成帝去世后,献文孝文父子前后继位,因年幼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临朝称制,弘扬佛法更是不减当年。她不只继续开凿云冈石窟,更是广修寺庙,还让观音菩萨由男变女成为民众的保护神。也使平城之内的寺庙多达百,僧尼两千,译经、写经、祈福求祥诵经声不断,把佛教的发展推向鼎盛。平城成为一座晨钟暮鼓交响,香烟缭绕的佛教圣地。

    朝政改革的大舞台

    改革是弃旧图新,寻求活力的重要举措,鲜卑人深知这个道理。道武帝定都平城后,便一改部落首领称号,自称皇帝,分置百官,建天子旗,举办太学,令子弟学汉文化。行政区划设州郡县,离散部落,令其分土定居,发展农业。其后明元、太武、文成三帝对朝政都有所改革。但北魏最根本的改革,是冯太后临朝称制时的改革。

    冯太后汉人,祖父是北燕的皇帝,她熟读经史,深藏机谋,总揽皇权后,她的第一项改革是解除禁田。她下令解除权贵圈地划野为牧场的禁田,召还农民回归本土,并让一些牧民就地改牧从农。第二项改革是整饬吏治。鲜卑官员没有俸禄,依靠战争赏赐维持生计。太武帝之后战争减少,官员得不到赏赐,生活无以为计,便勒索百姓,闹得民不聊生。她派出使臣明查暗访,对那些贪官行严厉的制裁。可官员无俸禄,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总不能对所有官员都制裁吧。于是她给官员颁发了俸禄,规定贪帛一匹羊一者死,事后查出县以上贪污官员40 余人,全部处以死刑,清亷之风便大兴。

    北魏的土地高度集中,富者良田千顷,贫者无立足之地;且因十六国之乱,广大农村豪强大户修墙筑堡以自卫,并利用他们手中的土地,招收流民为雇工和佃户加以武装,形成千人百户的堡垒村。那些豪强大户不只是偷逃税赋,还威胁国家的安全,为社会一害。于是她便均田改赋,即将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头进行分配。

    除此之外,她还进行了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也是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大兴文教,大兴礼制,移风易俗等,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进行彻底的改革。推动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使国有九年之粮,民有三年之备,国力空前强盛,创造了北魏王朝的最辉煌时期。平城可称是朝政改革的大舞台。

    民族融合的摇篮

    我国的民族融合由来已久,从炎黄时期开始就融合。各个时期融合都是自然融合,北魏的融合却是政令性融合,强制性的融合。这种融合又体现在各个方面,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牧从农。冯太后的均田,使所有少数民族都分到土地,全部从事农业。他们和汉人一起精耕细作,凿井而饮,自食其力,吸收了农耕文明的内容,思想文化认同,增进感情,彼此融合。二是佛教的发展。佛教教义的核心理念是,众生平等,大慈大悲,从缘和合。佛教的发展使无以数计的各民族男女成为信徒,大家在虔诚的梦香诵经拜佛中,消除民族隔阂和民族界线,心灵得到净化,相互融为一体。三是办学。儒学是汉文化的主流,核心是仁、义、礼、志、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又称王道,即治国之首道。北魏从道武帝到孝文帝,都把儒学视为治国方略,便大量启用汉人名士,大兴教学。因此太学起、兴办皇宗学,又办四门小学;州设州学,郡设郡学,县设县学,乡设乡序。各类学校越办越多,令鲜卑子弟入学,洗脑的洗脑,换血的换血,在文化上与汉族融合。四是移风易俗。这是促进融合最直接的措施,大都实施于冯太后称制的太和年间。鲜卑人父死子妻其妾,兄死弟妻其嫂,同姓为婚,一家为婚,乱伦之类的事,屡见不鲜。人死之后哀哭,出殡却载歌载舞,焚烧死者衣物,还牵一只狗,所谓累犬护魂。王公贵族府第匹于帝宫,车马舆杖华彩有辱皇威。她下令禁止父死子妻其妾,兄死弟妻其嫂,及同姓为婚,一家为婚。丧葬既不准牵狗,也不焚烧衣物,一律依汉而行。她还制定了尊卑等级制度,不准超越,有犯者治罪。同时改鲜卑西郊祭天为南郊天,朝中断胡语,禁胡服,并通过赐婚奖励号招,使胡汉联姻,实现彻底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北魏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关键王朝,平城可称是大唐驿站,没有北魏和平城,就不会有大唐盛世。可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tongzx.com/dtdts/36.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