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同府铸币鉴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铸币史上,能够铸造货币的地方很多,但能够铸造有铸地货币的地方并不多见,而大同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初期,大同曾铸造了刻有“大同”的国家货币“顺治通宝”和“康熙通宝”钱。钱虽小,却为清朝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也为古老的大同增添了艺术瑰宝。

大同风光

    近年来,在钱币收藏领域,大同钱同样受到热捧,大同钱的各种版别和有关铸造的历史也受到学者和学术界的关注,使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大同钱成为新的亮点。

    姚欣荣是我市钱币收藏专家,多年来,他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直坚持收藏大同钱。日前,他专门给记者寄来了他收藏的有关大同钱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希望通过展示大同府在清朝时期的铸币,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同钱,同时也希望能为大同府铸币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据姚欣荣介绍,大同府是清廷钦定的首批铸造货币的钱局之一,也是清早期铸币时间较长的钱局。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由于战乱动荡,钱财匮乏,经济陷入瘫痪。清政府为了扭转局面,即恢复铸币。顺治二年(1645年),大同府设钱局,开始铸造“顺治通宝”钱,钱文楷书,直读,背后汉字同。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大同总兵姜瓖领兵反清,被清政府派军队镇压,大同城也因战火受到破坏,大同府和大同钱局被迫搬迁到阳和城(今阳高,旧称阳和卫)。顺治六年(1649年),阳和卫升为阳和府,钱局以驻地在阳和城更名为阳和局,并铸“顺治通宝”背上阳和背右阳两种版式钱。顺治十年(1653年),又铸“顺治通宝”背阳一厘钱。顺治十三年(1656年),大同城重建大同府,恢复大同钱局,并铸“顺治通宝”背同一厘钱。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顺治通宝”背满汉文同字钱。康熙元年(1662年),大同钱局又铸“康熙通宝”背满汉文同字钱,长达数年。后期由于大同地区铜料紧缺,大同钱局铸币逐年减少。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决定每个省只设立一个钱局,山西省保留太原铸钱局,大同府钱局被撤销停铸。

    姚欣荣说,今后他将继续坚持收集大同钱,从中发现大同钱新的版别,以推动大同府铸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考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tongzx.com/dtxjji/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