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尽洪荒之力,夺回被现代化抢走的乡村

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 http://m.39.net/pf/a_4578332.html

孙君,生态艺术家,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年1月28日生于安徽马鞍山,毕业于中央美院。年发起成立了“北京绿十字”环保公益组织,同年推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五山模式”。年~年间获得“中国最有影响的三农人物”提名、“感动襄樊十大人物”、“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中国年度绿色人物”称号、“中国最具行动力的三农人物”等荣誉。著有《农道》(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收藏)、《五山乡村日记》、《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农理》、《给我三个春天》等。

孙君:用洪荒之力夺回被现代化抢走的乡村

文丨启扉

凡是政府官员想拆的,就一定保留下来,

凡是是政府官员想保留的,就一律把它拆掉……

我做项目当中我开价是不准还价的……

我的设计稿不允许改……

我的项目不允许招标投,我必须指定施工队……

我做的规划不允许他们做专家评审……

我做的项目当中,也不允许政府欠农民工的钱……

未见孙君老师之前,风闻他强硬的“孙九条”,以及其画家的身份,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东晋狂士阮籍、嵇康之流的形象,不禁心里泛嘀咕:这人是不是不好接触。及火车上相见,发现业内鼎鼎大名的孙君老师不愧其"君"的名字,大有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之风,对我们这些晚辈非常谦和,心下顿时释然,而感佩之情愈增。

接我们的车子一直开进郝堂村他的工作室院中。这是一座二层的古民居样式小楼,门口的石雕,屋内的屏风、梁柱,一砖一瓦一木皆是老物件,不知真相的我们以为这是座百十年的老房子,却原来,这座房子的历史只有……两年,完全是孙君老师与工作室的伙伴们自己设计建造的,老材料皆是从全国各地拆迁之处买来的。我们的采访拍摄就在这座新的“老房子”里面展开了。

乡建与乡愁,一个画家的乡村文化复兴情怀

乡建,在中国是个宏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话题,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建设从民间行为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这么一项充满政治意味的事情如何与一个中央美院毕业的专业画家扯上关系的呢?在普通人眼里,艺术家应该是思维天马行空、行动豪放不羁,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类人,而乡村建设,是需要严谨的理性规划,还要与政府、企业、村民等相关利益方频繁打交道,画家孙君是怎么走上这条看似与自己身份、性格格格不入的道路的呢?

孙君老师说,因为有件事情给他触动很大。99年毕业那年,他们去大同写生,他们眼睛看到的大同,是一个污染非常严重,几乎是看不到太阳的状况。但是同学们画出来的画却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大同。还有一波人到湖边去写生,湖面已经污染很严重了,画出来以后却是碧水蓝天……这个时候他开始反思一个问题:绘画和现实之间,到底我们相信我们的眼睛,还是相信我们的绘画?艺术家展现给世人的是真实的还是欺骗的?

“这个年代,中国的乡村也处在一个碎片化,或者是乡村文明的破坏当中,我们的艺术家在一个非常颓废的村庄当中,画出来的往往是一个给人感觉特别美的状态。那么,艺术家到底想要什么?要反映什么?”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矛盾状况让孙君陷入了更深的反思,也让他找到了一条自己未来坚定要走的人生之路。

“艺术家自始至终对乡村的文化,对自然的文化,对民族根的文化向来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反思过程当中,我开始有了一种感觉,就是如何真实的反映出我们的乡村,如何去寻找这种已经丢失的文明,如何去复兴。在这样一个现实和理想之中,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在艺术和生活当中,我们始终是在慢慢的寻找一种如何激活它,如何复兴,复兴我们想象中的中国,想象中的乡村,这个过程当中,是我由画家进入到乡村、乡愁,或者是文明复兴或者文化复兴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

乡村,中国未来的奢侈品。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当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引领下,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涌现出一批如郝堂村、堰河村、问安村等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本,同时,不少地方急功近利,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新城市建设”。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工业文明是否可以取代农业文明而成为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文明路径?

在孙君眼里,这是对乡村文化、历史、自治、生态、建筑的一次雪上加霜的大破坏。孙君认为,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农民,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才是“新农村”。

“我们今天的社会对城和乡之间其实是有比较大的误解,或者是混淆不清。”孙君认为做乡村建设的前提是先弄清楚“乡村”与“城市”的概念和区别。而这个秘密就蕴藏在我们古老的文字当中,他以甲骨文中的“乡”与“城”字为例为我们讲解了二者的不同概念与内涵。

“从中国最早的文化甲骨文,能够明显的看出来,‘乡’这个字是两个人面对着坐着,举着酒杯,中间一个像火锅一样的东西,它是充满着温度,充满着那种人和人的那种友爱的一种状态。那中国的‘城’是怎么写的呢?它是一个象形的城市,变成一把武器,战刀,城市的本身一个意识就是一个竞争、战争,或者是强势和弱势的这种关系,所以人类实际上是在乡村生活,在城市来工作,那么最终他在这样一个特别复杂和竞争的过程当中,随着年龄增长他一定最后会退回到乡村具有温度的这个感觉。然后到了他的儿子,又会到城市,其实它是这样一个轮回。所以城乡之间两种不同的形态,表示着人类在不同阶段当中会何去何从,这就是城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二者之不同的一个解答。”

他对中国乡村文明与社会规律也有着深刻洞察:“中国这个文明几千年来,其实一直是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叫落叶归根,叫衣锦归乡,或者叫入土为安,因为中国这个文明是土地文明,我们对土地的这种感情和恋情是所有民族都不能超过的,要不然怎么会叫全世界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呢。”

“物质文明是人们阶段性的文明,是一个一旦人吃饱了,穿暖的时候,他就自然会向精神层面上去过渡,所以在当下的中国或者是全球都会面临到一个人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人们开始寻求真,寻求美,寻求善,寻求更靠近天和人合一的那种生存状态。所以不仅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我们都能看到,当文明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他会再回归到乡村,这就是几千年来的规律,中国也是这样。”

正是基于对中国乡村的深刻理解,经过多年的乡建实践与思考,他大胆预言:30年后,乡村将成为中国人的奢侈品,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孙氏乡建理念:把农村建设地更像农村。至此,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说万万不可拿城市建设的理念来建设新农村,那建设不了农村,只会毁了农村。古人说得好:有所为有所不为。

年轻人回归,是检验乡建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

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几十年来严重困扰中国的一个问题,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年轻人就业等问题时时敲响着“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警钟。而郝堂村等乡建样本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而今的郝堂村,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经典成功范本,房屋俨然,街道整洁,90%的人回到家乡,原本几十人的幼儿园、小学,人数增长到多人,人们安居乐业,茶叶、酿酒、民宿、酒店各业兴旺,按照村里人的说法,他们有生以来想过最好的时代就是今天了。除了游客,各路考察团、媒体也慕名而来,央视英语频道甚至外国的电视台都曾经来此做过报导。

“我们在做中国乡村大量的实践,只想做一点,就是把“三农”问题变成“三农”希望,希望什么呢?只要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所有的“三农”问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对于这句话,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甚至于专家和学者们也提出质疑:年轻人回来干嘛,他们做什么?他们的岗位在哪里?他们如何去就业?他们何去赚钱?

孙君解释说:“这些年轻人回来了不是我让他们回来,是他们自己回来。自己回来做什么?能做什么事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是回来的人自己选择的。在中国农村就从来没有听说过下岗、待岗、就业、退休,童工,中国农村不存在这些名词,中国的农村只要他愿意回来,他上班就是下班,他下班就是上班,他的岗位是混的,他又会种田,又会喂鸡,又会去孝道老人,又会去带个孩子,又会帮左右邻居干点活,又会到城里打个短工,又会回来收麦子,所有的岗位不是指定,所以在人力资源这一个评估体系当中,中国农村实际上是最完整的一个人力资源的配合。”

孙君认为,在中国城市和乡村一个巨大的差距,城市安居未必乐业,你安居可能还要去竞争,面试、求职,还可能面临待岗、被辞退,而农村是安居一定乐业,这是城乡之间特别大的差异。

冷酷的“孙九条”,无奈的“孙九条”

在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如何能保证乡建按理想中的计划顺利进行是一个难题。领导意见的干扰、主管领导的职位的变动、专家评审组的阻碍等等都可能让项目中途夭折。谈话也终于涉及到那业内流传甚广的“孙九条”,让人诧异的是,提到那让人感觉高冷酷毙了的“孙九条”,孙老师却道出了一番“苦”水。

“为什么实行“孙九条”?实在是没有办法!你只要不按“孙九条”你根本建不了中国的农村,你根本不可能保护乡愁,你也根本不可能在两三年之内把村落建完,不可能,你只能做到把农民赶走,给农民建楼房,让农民上楼……”

孙君认为,按照今天中国建美丽乡村和传统的村落来说,按照今天的规划和设计的标准,中国所有的古村落都是属于违法的,都必须拆除掉的。你要保护乡愁,其实你在违法,你只要是想理想落地,你就会面临着强大的现在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我‘孙九条’里面有一条,就是只要是对农民没有利的我坚决不做,你给我钱我也不做,什么叫对农民有利,就是农民一定要拥有土地,农民一定要田人合人,农民一定要有祖坟,一定要有池塘,一定要有家谱,一定要有中堂,中国几千年这是中国,我们东方文明的根,只要违背这个,我不做。

他的项目都交给当地的农民施工队来做,他说,我的项目能做好,就是我尊重这些农民,尊重这些手艺人,他们在建设过程当中,往往会带着感情,也只有这些人能把中国的农村建好,因为他自己建自己家的村子。

注:本文转载自小薛说(id:XQ-shuo),文丨启扉,十分感谢作者的悉心撰写。

微设计

新锐景观设计服务平台

Land-

■微主

■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tongzx.com/dtxsh/10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