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大同民间艺术

 晋北鼓吹  起始于秦末汉初,初为仪仗壮威之乐,后被引入军中,继为宫廷大典与娱乐之用,也用于帝王将相丧葬与宗庙祭祀。据晋北鼓吹艺人传说,阳高晋北鼓吹乐“滑家鼓吹乐班”滑氏远祖滑玉和,明朝永乐年间曾应诏参加皇宫庆典民乐演奏,得到明成祖朱棣褒奖,封为皇宫乐师,后因故被贬出京,沦为乐户。

    滑氏鼓乐班以其独特风韵的“八大套曲”而名扬民间。这八大套曲分别是:《将军令》《上小楼》《白鹤宴》《水龙吟》《大雁落》《大八门》《柳河吟》《小雁落》。使用乐器主要有大杆(大唢呐)、拉塌(伴奏副旋律)、管子、笙、钗、鼓、铜鼓、大号等。演奏时,主副相衬,文武相错,此起彼伏,气势蔚为壮观。

    道乐 即道教音乐。阳高县六棱山为北岳恒山山系,北魏恒山天师道场初创之时,道教就很快在阳高兴起,恒山道乐也随之传入阳高。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发展,恒山道乐不仅吸纳了当地民间音乐、民间戏曲、鼓吹乐、佛乐等多种音乐元素,同时也吸纳了其他地区的地方音乐,形成了或儒雅清理、或活泼生动、或幽默诙谐的音乐风格,深受百姓喜爱。

    恒山道乐班分布于阳高县境内的部分乡、镇,活动于阳高县及其周边地区,如今尤以狮子屯乡上梁源村李满山恒山道乐班为佳,迄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2002年至今,恒山道乐、晋北鼓吹,多次走出国门,远赴英国、美国、荷兰等国演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海外观众。

    罗罗腔 是流行于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戏曲剧种,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

    罗罗腔传统的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种,其中说唱性较强的数词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与板式唱腔有机结合的特殊结构,如以甩板、数词与流水组合为一套曲子。灵丘罗罗腔的传统音乐唱腔传说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哈哈”,传统代表剧目有《小二姐做梦》《锦缎记》《读绒花》《龙宝寺》《描金柜》等四十多个剧目。

    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 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的元素,并和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蒙汉特色、异域风情的寺庙音乐。

    一腔一调道出人间百态,一鼓一板唱尽千古兴衰。晋北鼓吹、恒山道乐、楞严寺寺庙音乐和罗罗腔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如巍巍长城蜿蜒不绝,如悠悠桑干河亘古不息。它们述说着悠久的岁月,放射着人文的光辉,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tongzx.com/dtxys/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